概述燙傷疤痕主要表現為與周圍皮膚顏色相似,厚度由厚變薄,質地由硬變軟。
燙傷疤痕是皮膚組織創傷修復后的必然產物,具體形成機制尚不清楚。
癥狀燙傷疤痕即燙傷后產生的瘢痕,主要發生于出現嚴重感染的深Ⅱ度和Ⅲ度燙傷后,由于上皮被毀,創面只能由創緣的上皮擴展覆蓋。
如果創面較大(一般大于3cm),不經植皮多難自愈或需時較長,或愈合后瘢痕形成,發生攣縮,影響功能和外觀。
深Ⅱ度或Ⅲ度燙傷創面愈合后1-3個月,瘢痕開始逐漸增厚,高出周圍正常皮膚,表面粗糙,質地變硬,充血逐漸加劇,呈鮮紅色,伴有疼痛、瘙癢、灼熱和緊縮感。
下肢在站立時有針刺感,關節部位因瘢痕增生而出現畸形和功能障礙。6個月左右燙傷瘢痕增生達到高峰,顏色由鮮紅色轉為深紅色或紫紅色,表面可見粗細不均勻的毛細血管網,表面菲薄,角質層增厚,干燥易破裂瘢痕堅硬無彈性,瘙癢加劇。
增生性瘢痕增生達到高峰后,增生開始減退并逐漸成熟而軟化,顏色由深紅色或紫紅色逐漸轉為紫色或褐色,最后與周圍皮膚顏色相似,厚度變薄,質地變柔軟。
在瘢痕成熟過程中,疼痛最先消失,瘙癢可伴隨至成熟。整個過程一般需1年,有的需2-3年瘢痕才完全成熟和軟化。
燙傷疤痕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病因燙傷后出現瘢痕是皮膚組織創傷修復后的必然產物,其形成機制認為修復細胞中成纖維細胞的大量增殖與凋亡抑制、細胞外基質中膠原合成降解失衡、部分生長因子的大量產生及三者密切關系構成了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生物學基礎。
治療燙傷瘢痕在形成期就可進行預防,主要方法包括加壓療法、藥物療法、放射療法、激光治療、微注射治療、物理療法及功能康復綜合療法等。瘢痕形成后的藥物療法分為全身用藥、瘢痕表面外用藥物和瘢痕內注射藥物三類。
目前口服的全身用藥較少,主要是積雪苷片和維生素類藥物,注射的用藥主要是類固醇類藥物及5-FU。除此之外,還可通過非手術療法進行治療,如激光、冷凍以及放射療法等。
[1]竇祖林.作業治療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8.
[2]付小兵,王正國,李建賢.中華創傷醫學.第1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