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是一種嚴重的身體疾病,各位家長可以說對于這種疾病是深惡痛絕的。特別是如果家里小孩一旦被查出有腦癱,那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在我們國家治療腦癱的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在早發現這第一環,家長的日常關注就變得尤為重要。那么,家長們如何在家就能及時判斷孩子是否可能患上腦癱呢?
很多年輕媽媽都不太重視嬰兒的這些行動能力,如果做得沒那么好,也會覺得只是缺乏營養導致的發育遲緩,沒有考慮過可能是得了腦癱這種疾病。因此作為父母需要適當了解一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發現嬰兒的異常癥狀。
1、抓握反應:
讓孩子保持仰臥位或者坐位,檢查者將食指或小棒從孩子手掌尺側方向(大拇指方向)伸入其手中并按壓其手掌,正常情況會表現為孩子手指迅速屈曲、緊握。正常孩子出生后3-4個月逐漸被有意識地抓握動作替代。
2、伸展反應:
檢查時,放置孩子仰臥位,頭放正,檢查者一手將其下肢伸直,另一手按壓或叩打該側足底。正常情況會表現為另側下肢先屈曲、內收,然后伸展。正常嬰兒2個月內會出現這種情況。
3、支撐反應:
扶著孩子腋下使孩子呈直立位,雙足放在臺面上。正常情況會表現為下肢先屈曲、后伸展。正常嬰兒2個月內會出現這種情況,4個月后消失。
4、坐位反應:
檢查者放置孩子仰臥位,頭居中,雙手握住孩子兩側手腕,慢慢將他拉起到坐位。正常3個月后嬰兒當拉坐時頭抬起與軀干在同一平面,4個月后能主動屈頸,頭抬起,6個月時有良好的頭部調整能力。
如果家長做了以上這四個反應測試發現有異常情況,則考慮孩子可能患有腦癱。除了反應測試以外,腦癱寶寶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異常安靜,哭聲也比較小。
2.不喜歡吃東西,很難喂養。
3.身體發育比較緩慢動作遲鈍。
如果家長發現寶寶有以上的異常情況或癥狀,那么一定要引起注意,及時帶寶寶去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治療腦癱這種長期慢性疾病的思路通常是先下手為強,而早發現早診斷在臨床上是有重大意義的,是腦癱早期治療的前提條件。腦癱早期診斷一般是指出生后0-6個月或0-9個月間的診斷,其中0-3個月間的診斷又稱超早期診斷。在腦癱初期,很多癥狀尚未頑固的時候,對疾病進行早期干預,可以進一步強化康復效果,干預后腦部損傷修復的可能性更大。早期治療之所以如此有效,是因為腦組織在嬰兒早期,尤其是在新生兒階段尚未發育成熟,還處于迅速生長發育階段,而腦損傷也處于初期階段,這個時期患兒異常的體態還未固定化,所以這一階段的可塑性大,代償能力高,恢復能力強,更容易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