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生胎盤早剝時,胎兒會有正常胎動或異常胎動,主要取決于胎盤早剝面積的大小。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以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稱胎盤早剝,根據嚴重程度臨床上分為三型,常見分型如下:
1、Ⅰ型胎盤早剝:大多有正常胎動。此時胎盤剝離面比較小,以顯性出血為主,常沒有腹痛或者腹痛非常輕微,腹部查體體征不明顯,子宮沒有壓疼,或胎盤剝離處可能會有輕微的壓疼,宮縮有間歇,胎動正常,胎位清楚,胎心率也正常,只是產后檢查胎盤的時候,發現胎盤母體面有陳舊的壓積和血塊才得以確診;
2、Ⅱ度胎盤早剝:可有正常胎動,如果剝離面繼續增大,則會胎動異常。此時胎盤剝離面積約為胎盤面積的1/3,一般多見于子癇前期、慢性高血壓等。胎盤早剝會有持續性的腹痛、腰酸、腰背疼,疼痛的程度跟胎盤剝離的面積成正比例。如果剝離的面積不大、出血不多、腹痛不是很劇烈,有可能胎動和胎心都正常。如果剝離面比較大或剝離面處在臍帶附著胎盤處,有可能造成胎兒宮內的缺氧,表現為胎動減少,甚至胎動消失;
3、Ⅲ度胎盤早剝:可能會出現胎動停止,一般是剝離面超過了胎盤總面積的1/2,臨床表現比Ⅱ度胎盤早剝更重,孕婦可能有面色蒼白、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休克癥狀,且肚子硬如板狀,胎動次數明顯減少,徹底剝離則胎動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