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毒通常是指具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患者的衣物上可能攜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種能引起急性傳染病的病原體。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主要對人體的CD4+T淋巴細胞造成侵害和破壞,導致細胞的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失效,這可能會引發(fā)艾滋病。一旦進入艾滋病階段,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條件性的致病感染和腫瘤,如卡氏肺囊蟲肺炎和卡波西肉瘤等原因,需要及時就醫(yī)進行治療。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抵抗能力相對較弱,無法脫離活細胞而存活。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主要分布在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胸腹水、腦脊液和乳汁中。此外,汗液、淚液、唾液等體液中也含有少量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幾乎所有體液都可以分離或檢測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因此,當衣物接觸到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體液時,衣物上很可能會被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污染。由于這些體液與人體免疫系統(tǒng)是分離狀態(tài),所以可以認為不是真正的病原微生物,只是一種污染而非致病因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主要是通過血液、性生活和母嬰傳播的,不能通過一個完整的皮膚來傳播,因此,當皮膚保持完好時,沒有必要擔心通過衣物感染艾滋病。如果人體皮膚受到了污染,就很容易被傳染上艾滋病。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接觸,如緊密擁抱、握手、集體用餐、共用洗手間或禮貌的淺吻等,盡管都可能與含有病毒的體液接觸,但這些通常不會成為傳播的途徑。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對外部環(huán)境的抵抗能力相對較弱,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在50℃的溫度條件下,僅需30分鐘就能使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在體外失去其感染性。然而,在100℃的溫度環(huán)境中,僅需20分鐘就能完全滅活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而且溫度越高,滅活所需的時間就越短。因此,消毒是控制艾滋病傳播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的消毒劑,如乙醇、次氯酸鈉和漂白粉,都能有效地滅活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