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低是指骨骼中的礦物質含量降低,導致骨骼變得脆弱易碎,并非都是疾病導致,常見包括年齡增長、遺傳因素、不良生活習慣、激素失衡、藥物影響、廢用性骨質疏松等,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就診,明確具體情況。
1、年齡增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骨骼會逐漸失去骨量,是自然衰老的常見現象。老年人由于骨質代謝發生異常,鈣質吸收減少,骨密度可逐漸減少,骨質強度也會發生下降,容易出現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
2、遺傳因素:
家族中有骨質疏松癥病史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骨密度低的問題。這是由于遺傳基因可影響骨組織的形成和修復過程,導致骨量減少。
3、不良生活習慣:
體內缺乏鈣、維生素D等營養物質,以及蛋白質攝入不足,可能會影響骨骼的健康。鈣和維生素D是骨骼健康的重要營養素,缺乏其會導致骨骼變得脆弱。缺乏運動會導致骨骼不受力刺激,進一步減少骨質的形成。長期缺乏運動或長期臥床的人,骨骼由于缺乏力量方面的刺激,會影響體內骨密度,出現降低現象。
4、激素失衡:
血清甲狀腺素水平過高或過低造成激素失衡,可以直接影響骨骼的新陳代謝,導致骨密度低。女性更容易在更年期后出現骨骼丟失的情況,因為荷爾蒙水平的改變,特別是雌激素的降低會影響骨組織的更新和修復。
5、藥物影響:
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抗抑郁藥、抗癲癇藥物、抗艾滋病藥物以及抗病毒藥物等,可能會影響鈣質的吸收和骨組織的形成,造成骨密度降低。
6、廢用性骨質疏松:
骨折后長時間制動或石膏固定等,會導致骨頭運動量減少,出現廢用性骨質疏松。這種骨質疏松通常是短暫性的,隨著疾病的恢復和逐漸活動,骨質強度會恢復至正常水平。
此外,如糖尿病、風濕免疫性疾病、胃腸道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可影響骨骼健康,導致骨密度減少,可能通過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代謝或骨骼的炎癥反應等方式,對骨骼造成損害,建議積極配合醫生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