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太溪在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太白在跖區,第1跖趾關節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
太沖在足背,第1、第2跖骨間,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觸及動脈波動處。
取穴1.太溪: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足踝區,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是太溪穴。
2.太白:足大趾后方內側突起一塊高骨,此高骨后緣凹陷,赤白肉際處,即為太白穴。
3.太沖:正坐垂足,于足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間,跖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處,拇長伸肌腱外緣是太沖穴。
太溪太白太沖圖
局部解剖1.太溪:太溪穴處有脛后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還有脛神經經過。
2.太白:淺層布有隱神經,淺靜脈網等;深層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足底內側神經的分支。
3.太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跖背動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背側神經,深層為脛神經的最低內側神經。
主治1.太溪: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2.太白:局部病癥,如足痛,足腫,痿證,身體困重,關節腫痛。心胸病癥,如心痛脈緩,胸脅脹痛。胃腸病癥,如胃痛,饑不欲食,腹脹,腹痛,腸鳴,嘔吐,泄瀉,痔漏,痢疾,便秘,急慢性胃炎,胃痙攣,急性胃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
3.太沖:中風、癲狂癇、小兒驚風、頭痛、眩暈、耳鳴、目赤腫痛、口歪、咽痛等肝經風熱病證。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滯產等婦產科病證。黃疸、脅痛、口苦、腹脹、嘔逆等肝胃病證。
注意事項在太溪、太白、太沖等穴位進行針刺、艾灸、按摩等操作時,應由專業醫師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