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蟲病又稱為華支睪吸蟲病,是由華支睪吸蟲寄生在人體肝內膽管引起的寄生蟲病。這種寄生蟲病主要是由于吃生魚、生蝦等感染,并不會直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因此與肝吸蟲病的患者一起吃飯不會傳染。
肝吸蟲病的腸蟲主要寄生于肝膽管內,發育成熟后呈殘冠,蟲卵隨膽汁進入腸內,混于糞便中排出體外。華支睪吸蟲卵在水中經過第一中間宿主豆螺或沼螺,或者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或蝦,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囊蚴,在食用含有活囊蚴的魚肉和蝦肉才會引起感染,與帶有肝吸蟲病的患者接觸或者一起吃飯不會傳染。肝吸蟲病的潛伏期為1個月左右,輕度感染常無明顯癥狀,僅在糞便中發現蟲卵,少數患者有輕度上腹部不適。感染較重的患者起病緩慢,除了納差、腹瀉、腹脹等消化道癥狀外,常有心悸、失眠、眩暈等神經衰弱的癥狀。嚴重感染的兒童可出現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障礙的情況。
對于肝吸蟲病的最佳治療方法是應用驅蟲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確診的肝吸蟲病的患者,首選藥物是吡喹酮片,本藥物療效較好,毒性低,不良反應輕,而且在體內吸收代謝、排泄都比較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