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能給小孩挖耳朵,但是應注意避免頻繁操作,并且應保證動作輕柔,避免過深掏挖,以免損傷聽力。
外耳道軟骨部位皮膚存在耵聹腺,可分泌淡黃色黏稠的耵聹,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的作用,還可阻止異物進入。耵聹可借助咀嚼、張口、跑跳等運動自行排出體外,屬于正常生理過程。因此部分小孩即使不挖耳朵,耵聹也會自行排出,無需過于擔心。
但是如果耵聹分泌較多或者呈現油性耵聹,此時易導致耵聹在耳道內堆積堵塞耳道,此時會導致聽力下降,對于比較表淺的耵聹可以使用消毒后的鈍頭小鑷子夾出,對于較深位置的耵聹,則需要由醫生在耳鏡引導下使用吸引器吸出。
如果耵聹質地較硬,也可遵醫囑先利用碳酸氫鈉抑菌液滴耳軟化,而后到醫院使用吸引器或外耳道沖洗進行清理。但是應注意,深層耵聹不可一味掏挖,避免損傷耳道黏膜,或者誘發外耳道炎、外耳道膿腫,甚至損傷鼓膜導致鼓膜穿孔或急性中耳炎。
需要外力清理耵聹的小孩,建議積極就醫處理,避免自行清理損傷局部導致異常情況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