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的臨床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體溫上升期、高熱期以及體溫下降期,患者感冒時出現發熱癥狀,同時伴隨畏寒、身體發冷等癥狀,是因為此時患者處于體溫上升期,由于皮膚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皮膚散熱減少,會刺激皮膚的冷覺感受器,并傳導至中樞,引起畏寒、寒戰等癥狀,此時患者會出現體溫增高、身體發冷的現象。
體溫上升期患者還會伴隨疲乏無力、肌肉酸痛、皮膚蒼白等癥狀,是由于體溫調節中樞發出的沖動經交感神經引起皮膚血管收縮,淺層血流減少,以及肌肉組織間的酸性物質過度積聚等導致,還會伴有皮膚溫度的下降。此期間機體產熱大于散熱,會使體溫上升,此時應及時進行物理降溫,多喝一些溫開水,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及體溫的恢復。
隨著感冒病情的進展,若患者體溫持續不降,會使體溫逐漸上升到達高峰,進入高熱期,此時體溫調節中樞不再發出寒戰沖動,畏寒感會消失。皮膚血管由收縮轉為舒張,會使皮膚發紅并伴有灼熱感,呼吸加快、加深,出汗增多。此時應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適當的鹽分,避免引起脫水、電解紊亂等癥狀。伴隨病因的消除,致熱原作用減弱,體溫調節中樞功能恢復,患者體溫會逐漸恢復至正常。因為此時出汗較多,患者應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出現發熱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