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嬰兒腸炎,即小兒腸炎,其大便主要呈現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可含有少量黏液。
小兒腸炎主要是由病毒、細菌等感染小腸、結腸等部位引起的炎癥性疾病。
癥狀小兒腸炎常急性起病,有較重的胃腸道癥狀,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嘔吐,嚴重者可吐咖啡色液體;腹瀉頻繁,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數十次,多為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數患兒也可有少量血便。
除此之外,還有較明顯的脫水、電解質紊亂和全身感染中毒癥狀,如發熱或體溫不升、精神煩躁或萎靡、嗜睡、面色蒼白、意識模糊,甚至昏迷、休克。
小兒腸炎含有黏液大便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小兒腸炎少量血便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病因小兒腸炎主要是由腸道內感染造成,常見的病原體為病毒和細菌,如輪狀病毒、諾如病毒、大腸埃希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等。由于嬰兒消化系統發育不健全,并且機體的免疫功能并不完善,因此,更易遭受病原體的侵襲,進而發病。
治療控制感染:
水樣便腹瀉患者多為病毒及非侵襲性細菌所致,如果未發生明顯中毒癥狀,一般不用抗生素。大腸埃希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所致感染,常選用抗革蘭氏陰性桿菌以及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腸道微生態療法:
有助于恢復腸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襲,控制腹瀉。常用雙歧桿菌、地衣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制劑;
腸黏膜保護劑:
能吸附病原體和毒素,維持腸細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與腸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強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如蒙脫石散。
[1]王衛平,孫錕,常立文.兒科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232-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