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握拳時,其大拇指無論在內還是在外,臨床一般都不認為有顯著區別,也不能以此來判斷病理表現或進行疾病診斷。相對來說,更需要關注的是嬰兒握拳時肌力、肌張力是否正常,拇指活動是否正常。
一、正常狀態:1、肌張力高:新生兒期及嬰兒期前幾個月時,肌張力往往較高,其中屈肌力量更高一些,故小嬰兒臥位時四肢往往收縮、屈曲,表現為握拳的姿勢,這是正常情況;
2、握持反射:出生后4個月內的小嬰兒,存在有握持反射,即觸碰嬰兒手心時,嬰兒手掌會立即握緊不放。這是一種反射現象,也是正常的,在嬰兒出生3-4月后會逐漸消失。
二、病理狀態:1、腦性癱瘓:是由于嬰兒腦發育早期各種原因導致的腦部損傷或腦發育缺陷,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姿勢異常,可出現異常姿勢如斜頸、四肢痙攣、手喜握拳、拇指內收、上臂常向后伸等。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通過多種治療方法如功能訓練、矯形器、針灸、按摩、理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法綜合治療;
2、狹窄性腱鞘炎:屬于嬰兒常見的先天性畸形,又稱為“扳機指”。主要表現為拇指持續性屈曲畸形,被動伸直時,局部有疼痛,最常見于拇指。少數1歲之內有明顯癥狀的嬰兒可以自行緩解,可以輕柔手法按摩,持續觀察。超過1歲的嬰兒,可行手術治療松解狹窄腱鞘;
3、中樞神經系統疾?。喝珞@厥、癲癇、腦炎等疾病,發病時可能表現手部肌肉屈曲、強直的表現。需要及時去小兒內科就診,根據不同診斷,給予頭孢氨芐、青霉素等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或口服其他相應藥物對癥治療;
4、肌肉、骨骼系統損傷:多有外傷史,局部常伴有明顯腫脹及活動障礙,可能表現為嬰兒手掌保持在握持狀態,不能自如活動;需及時去骨科就診,根據不同損傷程度,采取保守治療如休息、制動、固定、理療等方法或進行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