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位74歲的女性在肘部發現了一個深紅色、蠶豆大小的硬癤。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小疙瘩逐漸擴大,演變為五分硬幣大小的微凸干痂,并最終呈現為白色帶有裂紋的硬痂。從發病初期開始,患者就感到強烈的瘙癢感,難以忍受而頻繁抓撓。在嘗試了達克寧和999皮炎平等外用藥物后,癥狀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更令人困擾的是,兩個月前,手背和小臂部位也出現了綠豆大小的類似硬痂。
根據患者的病情描述,初步考慮這可能是一種慢性濕疹的表現。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癥性疾病,通常表現為紅斑、丘疹、瘙癢,且容易反復發作。長期抓撓可能導致皮膚增厚、變硬,形成類似于痂皮的病變。
對于這類慢性皮膚病,治療的關鍵在于避免刺激和控制炎癥反應。醫生建議采用中藥外洗的方式進行治療,具體方劑如下:
土茯苓20克
地丁15克
連翹12克
荊芥18克
花椒15克
甘草9克
透骨草18克
艾葉18克
柳葉15克
芒硝50克
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后,用于外洗。每日使用1-2次,每次浸泡30分鐘,持續7天。
除了藥物治療,患者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盡量避免抓撓患處,以免加重皮膚損傷和炎癥反應;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選擇溫和的清潔產品;
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藥物,如激素類藥膏,以免導致皮膚萎縮或其他副作用。
此外,患者還需定期復診,以便醫生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慢性濕疹的治療需要耐心和堅持,通過科學合理的治療和日常護理,大多數患者的癥狀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改善的。
總之,對于反復發作且伴有明顯瘙癢的皮膚問題,及時就醫并遵循專業醫生的指導是關鍵。同時,患者也需加強自我管理,避免因不當行為而導致病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