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指血管內由血液或成分凝集成的固體質塊,根據形態的不同,可分為白色血栓、紅色血栓、混合血栓,以及透明血栓這四種類型。
1、白色血栓:白色血栓鏡下主要由血小板以及少量纖維蛋白原共同組成,多發于血流較快的心瓣膜、心腔內和動脈內,會阻塞血管管腔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甚至休克;
2、紅色血栓:紅色血栓鏡下見在纖維蛋白網眼內充滿血細胞,其細胞比例與正常血液相似,絕大多數為紅細胞和呈均勻分布的少量白細胞。主要見于血流較為緩慢的靜脈內。由于血栓內的水分被吸收而變得干燥、無彈性、質脆易碎,可脫落形成栓塞;
3、混合血栓:靜脈血栓在形成血栓頭部后,其下游的血流變慢和出現漩渦,導致另一個血小板小梁狀凝集堆形成,在血小板小梁之間的血液發生凝固,纖維蛋白形成網狀結構,網內充滿大量的紅細胞。由于這一過程反復交替進行,致使所形成的血栓在肉眼觀察時呈灰白色和紅褐色層狀交替結構,稱為層狀血栓,即混合血栓;
4、透明血栓:透明血栓主要發生于微循環的血管內,只能在顯微鏡下見到,故又稱微血栓,主要由嗜酸性同質性的纖維蛋白構成,又稱為纖維素性血栓,常見于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