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時間大于14秒,需要根據(jù)具體的數(shù)值進行判斷,如果超過16秒,一般具有臨床意義,如果未超過16秒,通常不具有臨床意義。
凝血酶原時間是在體外通過人工模擬外源性凝血機制檢測血液凝固所需的時間,該指標可以反映血液外源性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主要用于評估患者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出血性疾病。該指標的正常范圍一般為11~13秒,超過3秒通常具有臨床意義。大于14秒,超過16秒時提示異常,可能是先天性凝血功能異常引起的,當缺乏凝血因子或纖維蛋白原時,外源性凝血機制受到影響,可導致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此外,還與繼發(fā)性凝血功能異常有關(guān),如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等疾病,可引起凝血因子缺乏,導致凝血酶原時間升高。如果凝血酶原時間大于14秒,未超過16秒,可不用過于擔心,通常是服用抗凝藥物引起的。
建議凝血酶原時間指標異常的患者,及時就診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