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很有可能會引起人怕冷,但并不絕對。
艾滋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性傳播疾病,是由于機體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該病的危害性較大,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可通過性接觸、血液及血制品、母嬰接觸等途徑傳播。對于大多數患者而言,感染后會經過一段時間的潛伏期,隨著體內病毒載體的增多,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后,可能會出現發熱、咽痛、盜汗、惡心、嘔吐、腹瀉、皮疹、關節疼痛、淋巴結腫大等早期癥狀。
發熱期間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紊亂,可導致人體無法正確感知自身的體溫,進而出現怕冷的情況。并且發熱期間患者會大量出汗,汗液的蒸發也會導致皮膚表面降溫,進而引起怕冷現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少部分患者可能會從無明顯的急性期癥狀直接進入無癥狀期,此時通常不會出現怕冷的現象。
在無癥狀期,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會在患者體內不斷復制,導致免疫系統受損,進而誘發艾滋病期,表現為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因此,當患者出現上述不適癥狀時,需要立即前往醫院就診,完善檢查并明確診斷后,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齊多夫定片、拉米夫定片等藥物進行治療。
平時應避免高危性行為,重視個人衛生,盡量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質硬飲食,保持良好的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