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醫學常認為健脾和補脾有沒有什么區別,只是說法不同而已。健脾、補脾都是針對脾虛采取的一種治療方式,需要根據脾虛的分型來進行,包括脾陽虛、脾陰虛、脾氣虛等。
1.脾陽虛:
是指脾的陽氣不足,可以用附子理中丸進行治療,主要有溫中健脾的功效。目前不良反應尚不明確,孕婦、過敏體質慎用,對藥物成分過敏者禁用。脾陽虛可能出現腹部冷痛、嘔吐、手足不溫等癥狀,也可以加用其他溫補脾陽的中草藥進行調理,比如半夏、生姜等。
2.脾陰虛:
指脾精不足,表現為不思飲食、食后腹脹、口唇干燥等,可以使用沙參麥冬湯進行治療,有清養肺胃、生津潤燥的作用。在生活中可以積極補脾和健脾,如進食黑芝麻、胡桃仁、松子仁等,可以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防止脾陰虛出現。
3.脾氣虛:
脾氣虛可能導致脾的造血功能變差,會出現血虛導致的失眠、心悸、面色萎黃、食少倦怠等癥狀,以及脾不統血導致的便血、崩漏、帶下等表現,可以用人參歸脾丸進行治療,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的作用。目前不良反應尚不明確,過敏體質慎用,對藥物成分過敏者禁用。
脾虛的患者平時要注意避免思慮過度,避免生冷、肥膩、辛辣、刺激的食物。適當增強運動,可以選擇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等增強體質,但不要進行劇烈運動,注意調整好情緒,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態。
因此,建議患者不必過度緊張焦慮,遵醫囑規范治療,如有不適及時就診,以免延誤病情,造成不良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