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表性胃炎是最常見的慢性胃部炎癥,是指炎癥累及胃粘膜的淺層,但也可累及深層。淺表性胃炎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炎性細胞浸潤僅限于胃粘膜的上1/3者為輕度,炎性細胞超過粘膜的1/3,但不超過全層的2/3者為中度;炎癥細胞浸潤達全層者為重度。淺表性胃炎在胃鏡下的表現(xiàn)有:粘膜充血、水腫、呈花斑狀紅白相間的改變,且以紅為主,或呈麻疹樣表現(xiàn),有灰白或黃白色分泌物附著,有時粘膜上可有局限性糜爛和出血點。胃小凹之間的固有膜內(nèi)有炎性細胞浸潤為特征,炎癥細胞主要是漿細胞、淋巴細胞,偶有嗜酸細胞。固有膜常見水腫、充血、甚至灶性出血。胃腺體正常。沒有破壞或腺體減少,有時可見糜爛,即固有膜壞死(病變不涉及粘膜?。?。表層上皮細胞變扁平,其排列常不規(guī)則。
慢性淺表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癥狀,癥狀的輕重與胃粘膜的病變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數(shù)病人常無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等。個別病人伴粘膜糜爛者上腹痛較明顯,并可有出血。
有些患者常感到上腹飽脹不適、噯氣,經(jīng)多所醫(yī)院及多次胃鏡檢查均診斷為“淺表性胃炎”,長期服用多種中西藥并無顯著療效,醫(yī)藥費卻花了不少。類似的病人并不少見。其實在這類患者中有不少人伴有失眠、焦慮、煩躁、心慌、疑病等神經(jīng)精神癥狀,有些病人總是疑慮自己患有胃癌而到處求醫(yī),反復要求做胃鏡檢查。
(一)
【辨證】濕熱蘊結(jié)中焦,熱重于濕。
【治法】清利濕熱,理氣安中。
【方名】清濁安中湯。
【組成】白蔻仁12克,川厚樸12克,法半夏12克,滑石30克,生苡米30克,郁金香12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勞紹賢方。
(二)
【辨證】脾氣不足,脾胃虛寒,兼氣滯血瘀。
【治法】健脾補氣,佐以溫中、理氣、活血。
【方名】胃炎煎劑。
【組成】黨參10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丹參15克,香附10克,良姜5克,甘草5克,青黛1克。
【用法】取上方7劑,煎成200毫升,青黛后加。每日服3次。每次10毫升,或每日2次,每次15毫升。
【出處】高壽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