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假絲酵母菌感染的藥物治療起始于20世紀初,當時只在一些皮膚科局部應用非特殊性的染料溶液進行治療,僅為對癥,其效果也可想而知,這些藥物包括甲紫 (龍膽紫)、寶石綠、天竺牡丹紫,高錳酸鉀、硼酸等。目前均因其毒性而被認為應予棄用,這些藥物的作用機制主要對它們可以與病原微生物細胞表面的陰離子發(fā)生反應。副作用包括難耐受的皮膚不適、皮膚變色、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尤其是甲紫(龍膽紫)有致癌作用,在醫(yī)學其他領(lǐng)域中也摒棄。
治療假絲酵母菌感染首先應消除誘因:若有糖尿病應給予積極治療。及時停用廣譜抗生素、雌激素及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勤換內(nèi)褲,用過的內(nèi)褲、盆及毛巾均應用開水燙洗。
假絲酵母菌外陰陰道炎的治療有局部用藥、全身用藥及聯(lián)合用藥(口服加局部)等。選擇局部或全身應用抗真菌藥物;根據(jù)患者的臨床分類,決定療程的長短。
單純性VVC 的治療:局部用藥可選擇下列藥物放于陰道內(nèi):①咪康唑栓劑,每晚1 粒(200mg),連用7 天;或每晚1 粒(400mg),連用3 天;②克霉唑栓劑,每晚1 粒(150mg),塞入陰道深部,連用7 天,或每天早、晚各1 粒(150mg),連用3 天;或1 粒(500mg),單次用藥;③制霉菌素栓劑,每晚1 粒(10 萬U),連用10~14 天。
單純性VVC 也可選擇口服藥物:氟康唑150mg,頓服。也可選用伊曲康唑每次200mg,1 次/d,連用3~5 天;或用1 天療法,口服400mg,分2 次服用。一般用藥后2~3天癥狀減輕或消失,有效率80%~90%。
最早用于治療酵母菌感染的特異性活性藥物是多霉菌素,它是20世紀50年代早期分離獲得的一種聚烯類抗生素,此后又有許多種抗真菌藥物被研制出來。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的臨床用藥,多數(shù)為局部用藥,近年高效短療程的口服制劑問世,更使患者易于接受,且適用于經(jīng)期及未婚女性。陰道假絲酵母菌病藥物治療中要求性伴侶作生殖器真菌培養(yǎng)及適當抗真菌治療,應同時用藥。治療中癥狀消失后,須每次月經(jīng)后復查并鞏固治療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