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鐵是臨床上用于輔助診斷貧血的一項檢查項目,主要反映人體內與轉鐵蛋白結合的鐵含量,不僅取決于血清中鐵的含量,還受到轉鐵蛋白的影響。當該指標升高或者降低時,說明體內可能存在貧血或其他異常。
血清鐵升高可能是由于機體利用鐵出現異常,如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鉛中毒等,也可能是出現溶血性貧血時,紅細胞被大量破壞,釋放到血液中的鐵增加,從而引起血清鐵升高。還可能是白血病患者由于反復輸血,導致鐵負荷增加,引起鐵蛋白增多、血清鐵升高。另外攝入鐵過多,如口服過量鐵劑,或存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時,也會引起血清鐵升高。
導致血清鐵降低的原因,比較常見的如缺鐵性貧血、慢性失血,或惡性腫瘤、慢性炎癥等情況,會影響體內鐵的吸收和利用率。如果患者長時間攝入鐵不足,也會造成血清鐵降低,建議患者及時進行骨髓象、鐵代謝試驗、超聲等檢查,從而明確診斷。
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嬰幼兒、青少年,以及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通常需要攝入比正常人多的鐵,從而滿足生理需要。如果本身血清鐵含量正常,則沒有必要過多攝入鐵,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