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腿腫可能與過度疲勞、營養不良、妊娠、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等非疾病因素有關,也可能與外傷、腰椎間盤突出癥、腎炎、肝硬化和心力衰竭等疾病因素有關,需要盡快到醫院內科就診,完善血常規等相關檢查查明病因,然后遵醫囑進行針對性治療。
一、非疾病因素:1、過度疲勞:如果患者走路、活動時間過長可能導致機體過度疲勞,造成過多乳酸堆積于下肢,出現腫脹、酸痛等癥狀,可在適當休息、按摩后好轉,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
2、營養不良:如果患者進食差或營養攝入不足,有可能導致血白蛋白含量降低,此時蛋白質處于負氮平衡,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水分,可能滲入到組織間隙,造成下肢水腫甚至全身水腫的情況,可以多補充營養物質緩解,如雞蛋、豆腐、豬骨等。
3、妊娠:孕期隨著胎兒和子宮的增大,會壓迫下肢靜脈以及盆腔靜脈,導致血流不暢致,使靜脈血液回流受到阻礙,出現下肢腫脹的情況,一般屬于正常現象,可在產后好轉,平時可以進行適當按摩。
4、經前期緊張綜合征:一般和內分泌激素改變有關,可在月經來潮前的7-14天出現眼瞼和下肢水腫,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可自行好轉。
二、疾病因素:1、外傷:如果患者下肢受到外力刺激造成軟組織損傷,可能會引發局部出現腫脹、疼痛等現象,一般可在24小時內進行冰敷,24小時后熱敷,并遵醫囑使用消炎止痛藥物進行治療,如阿司匹林片等。
2、腰椎間盤突出癥:當患者腰骶神經根受壓嚴重時,可影響交感神經的傳導功能,使下肢相應的血管神經功能發生障礙,出現水腫等癥狀。一般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解除壓迫,腫脹也會得到相應地改善。
3、腎炎:通常會由于蛋白流失引起腳腫、腿腫,甚至身體水腫的情況,可遵醫囑使用利尿劑緩解,如呋塞米片等,日常要注意控制鹽的攝入。
4、肝硬化:如果患有肝硬化疾病,有可能由于蛋白合成能力下降、水鈉潴留和門靜脈高壓等原因造成下肢水腫,可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白蛋白并且配合利尿劑進行改善,常用藥物有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等。
5、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患者會由于血液回流受阻造成下肢水腫,嚴重時還可以出現全身水腫,但水腫往往以下肢下垂部位為主,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適當使用強心藥物和擴張血管藥物治療,如硝酸甘油注射液、注射用硝普鈉等。
除上述原因外,淋巴回流障礙、腎病綜合征、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血栓形成等也有可能引起類似癥狀,可明確診斷后進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