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可表現為唇內側出現血皰,可伴有頭痛、惡心等癥狀。
本病可能與感染、免疫等因素有關,建議遵醫囑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
癥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可引起黏膜出血,發生在唇內側時,檢查可見局部有血皰,隆起于黏膜表面,可呈暗紅色,外觀多呈半球形。嚴重者還可伴有視力模糊、頭痛、惡心等癥狀。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唇內側癥狀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病因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病的相關因素有感染、免疫等因素。
感染因素:
細菌或病毒感染與發病有密切關系,如急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在發病前2周左右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常因感染而致病情加重。
免疫因素:
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血漿輸給健康受試者,可造成后者一過性血小板減少,認為自身抗體致敏的血小板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過度吞噬破壞是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病的主要機制。
脾:
是自身抗體產生的主要部位,也是血小板破壞的重要場所。
其他因素:
鑒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在女性中多見,且多發于40歲以前,推測本病發病可能與雌激素有關。現已發現,雌激素可能有抑制血小板生成和(或)增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對與抗體結合的血小板吞噬作用。
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尚無特效的根治療法,故目前治療目的是使血小板數量恢復到安全閾值以上,降低病死率,血小板明顯減少或有癥狀體征者可開始常規治療。
一般治療:
急性患者主要于發病1-2周出血較重,因此發病初期,應減少活動,避免創傷,尤其是頭部外傷。應積極預防及控制感染,阿司匹林可致出血,亦需避免。給予足量液體和易消化飲食,避免口腔黏膜損傷。為減少出血傾向常給大量維生素,局部出血者壓迫止血,一般病例不需給予特殊治療。若出血嚴重或疑有顱內出血者,應積極采取各種止血措施。慢性病例出血不嚴重或在緩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療,但應避免外傷,預防感染,有時輕微呼吸道感染即可引起嚴重復發。
糖皮質激素:
是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最常用而有效的藥物,常用藥物有潑尼松以及大劑量地塞米松。注意遵醫囑用藥。
[1]彭德飛主編.臨床危重癥診療與護理[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313-315.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內科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614-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