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上說,寒露節氣時,自然界中的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此時氣候干燥,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干燥、皺紋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會存在毛發脫落和大便秘結等癥狀,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可以適當吃一些具有滋陰潤燥作用的食物,如梨、柿、荸薺、香蕉、蘋果、提子等;蔬菜有胡蘿卜、冬瓜、藕、銀耳、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可以為身體補充水分,防止出現咽干口燥的癥狀;中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幫助補養氣血,健脾益胃。平日早餐可多吃溫食,最好是藥粥,如大米粥、糯米粥、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滋陰液的作用。如果出現倦怠少食、潮熱盜汗等癥狀,可在醫生辨證后服用黃精丸、知柏地黃丸等藥物。
寒露時分,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人們很自然地想到要進補,但是這時脾胃功能尚未完全適應氣候的變化,盲目進食肥甘厚味等滋膩補品,易使脾胃運化失常,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秋季在飲食調補時,要甘淡滋潤,以防過食肥甘,容易生火、生痰、生燥,更傷陰,同時要注意保持室內濕度,注意通風,預防季節交替出現感冒發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