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靜脈炎主要臨床表現為肢體腫脹、疼痛,沿靜脈行徑可觸及條索狀物,周圍皮膚呈現充血性紅斑。
靜脈炎病因較多,可與靜脈輸液、留置導管、血流淤滯或高凝狀態有關。
癥狀大部分靜脈炎表現為淺靜脈炎伴血栓形成,常見于隱靜脈及其分支,可造成肢體腫脹,伴隨沿靜脈走向的紅色條紋,伴隨疼痛感,可進展為條索狀、柱狀、網狀的硬結或腫塊,治療后可遺留紅褐色的色素沉著及表淺靜脈條索。
靜脈炎紅色條紋圖
靜脈炎條索圖病因靜脈炎發病大多與血管或血液狀態異常有關。當靜脈輸液、留置導管、靜脈曲張、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時,可造成靜脈血管內皮損傷,導致局部靜脈形成血栓,刺激血管壁發生炎性反應,從而出現沿靜脈走向的紅腫、疼痛和條索等癥狀。
治療靜脈炎的治療原則是減輕癥狀和預防嚴重的并發癥。
治療時首先需控制病因,例如停止靜脈輸液和留置導管,積極治療靜脈曲張,通過抗凝藥物緩解血液高凝狀態,常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用。
其次需控制局部紅腫疼痛,可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緩解癥狀,例如塞來昔布,同時在醫生指導下配合熱敷,促進局部恢復。
若明確靜脈炎伴隨感染或皮膚潰瘍,可遵醫囑應用頭孢唑啉、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必要時需手術結扎靜脈或切除血栓嚴重的靜脈,預防出現深靜脈血栓或肺栓塞。
[1]汪忠鎬.血管外科學.第1版[M].浙江.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20-1121.
[2]Jack L.Cronenwett,K.Wayne Johnston.盧瑟福血管外科學上卷.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3.984-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