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和氣虛都是中醫的證名,兩者的區別在于原因不同、癥狀不同和治療方法不同,如果患者機體出現不適,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辨證下治療,避免私自使用藥物造成不良后果。
1、原因不同:脾虛一般是由于飲食失調、寒溫不適、憂思、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所致。氣虛一般是由于勞累過度、久病不愈、臟腑功能減退或氣的生化不足等原因導致;
2、癥狀不同:脾虛的患者可出現消瘦面黃、四肢乏力、納減、食不消化、腹痛、腸鳴、便溏或泄瀉、浮腫、便血、崩漏等癥狀。氣虛患者一般會出現面色?白、頭眩耳鳴、心悸短氣、動則汗出、語聲低微、倦怠乏力等癥狀。如氣虛不能固攝血液,可使血不循經,易發生崩漏、便血、衄血等慢性出血病癥;
3、治療方法不同:脾虛的患者在治療時可使用健脾胃的藥物,如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或參苓白術丸等,氣虛的患者在治療時以補氣血為主,可以口服玉屏風顆粒、黃芪生脈飲、金水寶膠囊、十全大補丸等藥物進行治療。
無論是脾虛還是氣虛的患者,在治療期間飲食要清淡,可以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蒜等,以減少不良刺激。若患者既往還服用其他中藥,應先告知醫生,避免藥物相互作用而影響疾病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