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腋窩下有疙瘩可能是淋巴結腫大、副乳腺、脂肪瘤、皮脂腺囊腫、毛囊炎等因素所致。若孕婦發現腋窩下有疙瘩,建議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后遵醫囑處理,謹慎用藥。
1、淋巴結腫大:孕期身體免疫狀態變化,若存在上肢、乳腺或胸部的感染,如乳腺炎、上肢皮膚感染等,可引起腋窩淋巴結反應性腫大,表現為腋窩下疙瘩,質地較軟,可有壓痛?;颊咝枰卺t生的指導下針對原發感染進行治療,如若是細菌感染,可使用頭孢克洛膠囊、阿莫西林膠囊、羅紅霉素膠囊等抗生素,但孕期用藥需謹慎評估對胎兒的影響。
2、副乳腺:孕期體內激素水平大幅改變,可刺激腋窩處的副乳腺組織增生,形成疙瘩樣腫塊,通常在雙側腋窩對稱出現,大小不等,可伴有脹痛,尤其在孕晚期更為明顯。一般產后隨著激素水平恢復,副乳腺可能會有所縮小,但如果影響生活或出現其他異常,可能需進一步處理。
3、脂肪瘤:由成熟脂肪細胞構成的良性腫瘤,孕期由于體重增加等因素可能更易出現或被發現。表現為腋窩下質地較軟、邊界清晰、活動度好的疙瘩,生長緩慢,一般無明顯疼痛。較小的脂肪瘤可暫不處理,密切觀察;若脂肪瘤較大或出現壓迫癥狀等,可在產后考慮手術切除,孕期通常不建議手術。
4、皮脂腺囊腫: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狀上皮被逐漸增多的內容物膨脹而形成囊腫。腋窩處皮脂腺豐富,若局部清潔不佳等可引發。囊腫大小不一,質地中等,與皮膚粘連,中央可有一小黑點,一般無明顯疼痛,若合并感染則會出現紅腫、疼痛加劇。若未感染,可在產后手術切除。
5、毛囊炎:腋窩多汗、衛生不良時,細菌感染毛囊可引起毛囊炎,出現以毛囊為中心的疙瘩,初期為紅色丘疹,可發展為膿皰,伴有疼痛?;颊呖稍卺t生的指導下使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新霉素軟膏等抗生素藥膏涂抹,保持腋窩清潔干燥,避免搔抓,防止感染擴散。
在孕期,要注意保持腋窩清潔,穿著寬松、透氣的衣物,減少摩擦。避免自行擠壓、搔抓疙瘩,防止引起感染或其他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