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干槽癥是指牙齒拔除術后,拔牙窩空虛、感染,伴有劇烈疼痛的一種拔牙術后并發癥,常見于下頜阻生第三磨牙拔除術后,一般在拔牙術后的2-3天出現。
干槽癥是一種比較嚴重的拔牙術后并發癥,引起的劇烈疼痛可以向耳顳部、下頜區、頭頂等處放射,一般的止痛藥止痛效果不好,患者可能會伴有張口受限的癥狀,患者就診可以看到拔牙窩內血凝塊缺失、拔牙窩空虛,伴有腐敗、壞死的腐臭味。干槽癥在治療上,主要包括止痛和促進傷口愈合,一般的處理方法需要打局部阻滯麻醉,在無痛情況下進行清創,用雙氧水沖洗,并用刮匙刮除牙槽窩內腐敗、壞死物質,搔刮到拔牙創有新鮮的血液滲出,再用碘仿紗布或是止血紗布進行填塞。填塞后,次日要進行復診和換藥,同時要配合使用抗生素,如果是細菌感染,可以遵醫囑用甲硝唑片、鹽酸克林霉素膠囊等藥物,再加上營養支持治療。一般碘仿紗條到術后的7-10天進行去除,此時拔牙窩內可以見到有新鮮的肉芽組織覆蓋,1-2個月后,會被結締組織充滿。
牙齒拔除后,在拔牙窩之內,尤其是第三磨牙拔牙窩里面,會放帶有止血和抗炎作用的充填物,通常是碘仿明膠海綿、膠質銀止血明膠海綿等,幫助拔牙窩血凝塊的凝固和牢固在位,可以有效減少干槽癥的發生。患者在拔牙以后做好口腔衛生,保護創面、注意休息,通常可以起到預防干槽癥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