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具有助陽化氣、散寒除濕、疏經通絡、調節陰陽的效果。胃脹的中醫病機主要包括經絡循行不暢、肝胃不和等,出現胃脹癥狀后,要及時到正規醫院辨證論治,可選擇阿是穴、肝經腧穴,以及其他穴位。
1、阿是穴:阿是穴是指患處、痛點、病理反應點,位置并不固定,胃脹可能是氣血循行不暢所導致,疼痛部位主要在腹部,可以選擇腹部的中脘、天樞等穴位進行艾灸,可以促進氣血運行,進而緩解胃脹的癥狀;
2、肝經腧穴:胃脹若由肝胃不和、肝氣郁滯導致,可以通過選擇對肝經穴位進行艾灸,例如太沖穴,以促進腹部氣血循行,緩解胃脹癥狀;
3、其他:比如足三里、豐隆等穴位,屬于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在此處艾灸可以緩解由于脾胃功能異常所致的胃脹癥狀。
因此,出現胃脹癥狀時可以選擇的艾灸部位較多,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由醫生選擇具體的艾灸穴位,以達到更好的改善效果。另外,建議存在腹脹情況的人群適當減少進食量,適當進行慢跑、散步等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腹脹的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