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的規范叫法為幽門螺桿菌,其感染可以引起血小板減少,但臨床發生率比較低。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后經常會出現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等疾病,可以引起血小板減少,部分血液系統疾病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一定的相關性,可能會出現血小板減少。
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引起缺鐵性貧血或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后出現多種消化系統疾病,會導致鐵、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元素的缺失,從而導致貧血的發生,重度貧血的患者對骨髓的活動度有一定抑制,會導致血細胞生成不足,患者會繼發性出現血小板、白細胞下降。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可以出現血小板減少的癥狀,相關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生有相關性,經過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以后血小板會有上升的表現。如果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了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常導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個別患者以血小板急劇減少為首發表現,臨床已經將根除幽門螺桿菌作為一線治療方案,幽門螺桿菌根除后,部分患者淋巴瘤可以逐漸減小。
但血小板減少也不排除其他因素所致,如肝硬化脾機能亢進、膿毒血癥、病毒感染、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臟增大、骨髓造血異常等,都會引起血小板生成不足或破壞增多,引起血小板減少。幽門螺桿菌感染雖然會引起血小板減少,但臨床相對比較少見,要注意排查是否為兩種疾病同時伴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