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出血一般和子宮收縮乏力、胎盤滯留、軟產道損傷、凝血功能障礙等原因有關,建議及時就醫檢查了解具體情況,一般需秉承快速診斷和治療、維持產婦生命體征穩定、控制出血源、預防感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等原則。
一、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1.子宮收縮乏力:產婦精神緊張、患有慢性全身性疾病、高齡產婦、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子宮收縮乏力,進而引發產后出血。
2.胎盤滯留:胎兒分娩半小時后,胎盤尚未娩出,稱為胎盤滯留,可能由產后感染、子宮內膜損傷等原因引起。
3.軟產道損傷:分娩過程中,由于胎兒過大、產程過快、助產士操作不當等原因,可能導致軟產道發生裂傷,進而引發產后出血。
4.凝血功能障礙:若產婦患有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重癥病毒性肝炎等,都可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產后出血。
二、產后出血的處理原則
1.快速診斷和治療:一旦發現產后出血,應立即進行快速診斷和治療,以減少出血量和提高治愈率。
2.維持產婦生命體征穩定:保持產婦呼吸道通暢,維持血壓、脈搏和呼吸等生命體征的穩定。必要時,通過輸液或輸血方式補充血容量,以預防或糾正休克。
3.控制出血源:根據產后出血的原因和出血部位,采取相應的措施控制出血源。比如子宮收縮乏力可采取子宮按摩、使用宮縮劑、宮腔填塞、子宮壓縮縫合術等方式促進子宮收縮。疑有胎盤滯留時,應立即進行宮腔檢查,并取出胎盤。若胎盤粘連或植入,可根據出血情況及胎盤剝離面積行保守治療或子宮切除術。
4.預防感染:產后出血易引起感染,應加強產婦個人衛生,避免交叉感染。同時,可使用抗生素等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5.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在處理產后出血的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產婦的病情變化,如出血量、出血速度、產婦的生命體征等,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在處理過程中,應迅速找出出血原因并進行止血治療,同時維持產婦的生命體征穩定并預防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