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僅用于科普用途,為了保護患者隱私,以下內容里的相關信息已進行處理)
摘要:
本篇病例患者髖部受到外傷,引起髖部劇烈疼痛、活動障礙,并伴有髖部畸形表現,患者不能自主站立以及行走。拍攝髖關節CT,發現股骨頭向髖關節后方脫位,未發生骨折,髖臼仍然保持骨質完整,符合髖關節后脫位診斷。為恢復關節對合關系以及關節功能,采取保守治療,患者在接受治療后,髖關節恢復良好。
【基本信息】男、54歲
【疾病類型】髖關節后脫位
【就診醫院】哈爾濱市第一醫院
【就診時間】2021年06月
【治療方案】保守治療(手法整復、下肢皮膚牽引、下肢肌肉鍛煉)
【治療周期】住院治療1周,3個月門診隨訪
【治療效果】癥狀消除,關節功能恢復
一、初次面診
該患者在高空操作時發生意外摔落,髖關節產生劇烈疼痛,并產生臀部異常突起,患者無法保持站立或者正常行動,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通過體格檢查發現,患者下肢短縮畸形,髖關節內旋畸形,臀部可以觸摸到突出的骨質結構。髖關節按壓疼痛,關節屈伸活動受限。初步懷疑患者存在髖關節后脫位,進一步給予患者完善髖關節CT檢查,結果顯示股骨頭發生后脫位,髖臼和股骨頭骨質均未發現明顯損傷。根據外傷病史、體格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診斷為髖關節后脫位。
二、治療經過
由于該患者在嚴重外傷作用下,發生髖關節后脫位,骨質結構未發生斷裂,因此,可以考慮采取手法整復術,為患者詳細分析髖關節后脫位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患者經過考慮同意保守治療。首先應用靜脈全麻,使髖關節周圍肌肉完全放松。由助手固定患者骨盆,使患者髖關節和膝關節均屈曲90度,牽引大腿,并且內旋以及外旋髖關節,促使髖關節復位。復位成功后患者保持臥床,并且持續下肢皮膚牽引。同時指導患者下肢肌肉鍛煉,住院治療1周左右患者出院,囑患者門診隨訪3個月。
三、治療效果
經過上述方法進行治療后,該患者因髖關節后脫位引起的髖關節疼痛、腫脹、畸形、肢體短縮等臨床癥狀均得到嚴重改善,患者于住院治療1周左右出院。出院后經門診醫生復查確認,在出院后1個月,患者髖關節癥狀徹底消除,膝關節和踝關節活動自主,下肢肌肉輕度萎縮。在出院3個月,患者髖關節恢復正常屈伸活動和旋轉活動,患側下肢肌肉力量和強度恢復至傷前水平。
四、注意事項
該患者雖然發生髖關節后脫位,但經過及時診斷,及時治療,髖關節對合關系得到徹底恢復,髖關節功能逐漸改善,患者及家屬對于治療結果非常滿意,作為主治醫生,也為患者感到高興。叮囑患者在出院后,繼續堅持臥床休息和下肢牽引,促進關節囊完全修復。臥床期間,應堅持腿部肌肉鍛煉,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以及下肢關節僵硬。離床活動后避免劇烈運動,保護髖關節。出院后,如果產生髖關節突然疼痛,甚至出現髖關節畸形,應及時到骨科門診復查。
五、個人感悟
該患者為髖關節后脫位,為嚴重暴力所致,需要盡快治療,避免股骨頭壓迫坐骨神經,造成坐骨神經損傷。在治療過程中,首先針對該患者情況,使用手法整復術促進關節復位,肌肉完全松弛是復位成功的關鍵所在。復位后,為保證關節囊完全修復,需要持續下肢牽引治療,患者也需要堅持肌肉鍛煉和關節活動。在日后的生活中,要注意加強髖關節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