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僅用于科普用途,為了保護患者隱私,以下內容里的相關信息已進行處理)
摘要:
患者因外傷導致右足跟出現腫脹、疼痛,同時伴有活動受限,遂來我院就診。給予患者完善相關檢查后,診斷為右距骨骨折,隨即給予患者行右距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術后輔以藥物治療。經治療后,患者右足腫脹、疼痛癥狀明顯消退,右足功能改善,治療效果較好。
【基本信息】男、41歲
【疾病類型】右距骨骨折
【就診醫院】浙江省立同德醫院
【就診時間】2017年10月
【治療方案】手術治療(右距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口服藥物(地奧司明片、塞來昔布膠囊)+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鈉注射液)
【治療周期】住院治療18天
【治療效果】右足腫脹、疼痛明顯消退,右足功能改善
一、初次面診
就診時,患者主訴2天前不慎從高處墜落,右足跟首先著地。當時感覺右足部劇烈疼痛、腫脹伴有畸形癥狀,患者無法站立行走,但無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患者比較擔心,遂來我院門診就診。
給予患者完善足部CT檢查,結果顯示其右距骨骨折,骨折對位對線不佳,骨折線累及關節面。結合患者受傷史、臨床癥狀及輔助檢查結果,診斷為右距骨骨折。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建議其入院治療,患者及家屬表示同意,遂將患者收入我科。
二、治療經過
入院后,告知患者及家屬,由于距骨骨折對位對線不良,且骨折累及關節面,建議其進行手術治療,患者及家屬表示同意。向患者及其家屬充分告知手術與麻醉風險后,簽署知情同意書,隨即給予患者行右距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術中通過牽引足部,恢復距下關節面平整,以2枚空心螺釘縱向貫穿距骨,再以克氏針數枚固定局部小骨塊,恢復骨折對位對線,恢復關節面平整,徹底沖洗后,逐層縫合,手術過程順利,術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術后給予患者口服塞來昔布膠囊消炎去痛,口服地奧司明片消腫。同時給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鈉注射液抗凝治療,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三、治療效果
術后,患者足部腫脹和疼痛顯著緩解,足部功能顯著改善,足部畸形得以糾正。術后完善X線檢查,結果顯示患者距骨骨折對位對線良好,距骨關節面平整,患者對手術效果較為滿意。住院治療第18天,患者身體恢復較好,上述不適癥狀均得到緩解,目前未有特殊不適癥狀,已經達到出院指征,遂予以患者出院。
四、注意事項
經過手術治療后,患者右足腫脹、疼痛明顯消退,右足功能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同時囑患者出院后仍需注意以下幾點:
1、手術部位需每日進行消毒、換藥,避免切口接觸水分,術后2周可行切口拆線;
2、術后1個月內禁止下地負重,避免內固定失敗和骨折移位;
3、術后可積極進行踝泵肌功能鍛煉,包括踝關節背伸、屈曲、內翻、外翻功能訓練,有利于促進腫脹消退,減少廢用性骨質疏松的發生概率,增加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縮。
五、個人感悟
右距骨骨折常常由縱向暴力所致,多數受傷機制為高處墜落,脛骨遠端壓迫距骨體,可導致距骨體的骨折。右距骨骨折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距骨壞死,是因為距骨體所受到的血液供應較少,發生骨折時容易出現血供中斷。因此,行右距骨骨折手術時,一定要進行解剖復位,重建血供。術后1-2月內要禁止負重,在血供重建滿意后,再開始負重,可降低壞死的發生率。正如本病例患者,經過積極的手術治療后,右足腫脹、疼痛明顯消退,右足功能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