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子宮內與嬰幼兒時期是先長上半身的,下半身的生長相對較晚,生長時間也較長,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以長下半身為主,而且軀干、下肢的長度比例會有變化。
人體的身長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上、下部分以恥骨聯合為分界線,從頭頂至恥骨聯合上緣的部分稱為上半身,從恥骨聯合上緣到腳底的部分稱為下半身。上半身主要反映了小兒脊柱的增長,下半身主要反映了小兒下肢長骨的生長,在子宮內,胎兒生長規律是先長上半身,再長下半身。
正常情況下兒童下半身的增長速度會比上半身的增長速度快,一直到12-13歲進入青春期以后,上半身的增長速度才開始相對增快,表現為全身的中點隨身高的增加而向下移動。在剛出生的時候中點在臍上,上半身平均為30cm,占全長的60%,下半身平均為20cm,占全長的40%。在1歲時中點在臍下,到6歲的時候中點移至臍與恥骨聯合之間,12歲左右中點在恥骨聯合處,此時上下身比例約為5:5,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長度幾乎相等。
上下身比例異常的寶寶多見于先天性骨發育異常和內分泌疾病等,出現異常后建議及時到醫院的兒科或內分泌科就診,需要進行激素水平的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