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后跟處有個小包而且疼一般是足跟骨贅、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脂肪瘤、腱鞘囊腫等原因所致。建議患者及時就醫,謹遵醫囑對癥治療,緩解病情。
1、足跟骨贅:由于足底筋膜反復受到牽拉和磨損,導致骨贅形成骨贅。骨贅刺激周圍組織,使得足跟部出現疼痛和小包。常表現為站立或行走時足跟疼痛加劇,尤其是早晨起床后第一步疼痛明顯。建議患者謹遵醫囑,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緩解疼痛、外用活血化瘀膏藥、穿合適的鞋墊減輕足跟壓力。
2、足底筋膜炎:長時間站立、行走或跑步等,使足底筋膜過度勞損,發生無菌性炎癥。炎癥刺激引起足跟處疼痛和腫脹,形成小包樣感覺。表現為足底靠近足跟處疼痛,按壓時疼痛加重,行走時疼痛可放射至足弓。建議患者謹遵醫囑,休息、物理治療、使用足底支撐墊、口服消炎鎮痛藥。
3、跟腱炎:運動過度、外傷或反復摩擦等原因導致跟腱發炎。跟腱處腫脹、疼痛,可摸到小包塊?;颊咴诨顒吁钻P節時疼痛明顯,尤其是跑步、跳躍等運動時。建議患者謹遵醫囑,休息、冰敷、使用跟腱保護支具、服用非甾體抗炎藥。
4、脂肪瘤:由脂肪過度增生積聚形成,可出現在腳后跟處。脂肪瘤一般生長緩慢,質地柔軟,邊界清楚。通常無明顯癥狀,但當壓迫周圍神經或組織時可引起疼痛。建議患者謹遵醫囑,觀察脂肪瘤大小變化,若影響生活可考慮手術切除,術后注意傷口護理,避免感染。
5、腱鞘囊腫:多因關節或腱鞘內的滑液增多,形成囊性腫物。常發生于足跟部關節附近,表現為局部小包塊,伴有疼痛或壓痛。囊腫大小可隨時間變化,有時會自行消失。建議患者謹遵醫囑,可通過擠壓使囊腫破裂,但容易復發;也可采用穿刺抽液并注入藥物治療;若囊腫較大或癥狀嚴重,可手術切除,術后進行康復訓練,恢復關節功能。
腳后跟處出現小包且疼的原因較多,患者應及時就醫進行詳細檢查,如X線、超聲等,以明確病因。根據醫生的診斷和建議進行相應的治療,同時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和損傷足跟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