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炎可分為急性胃腸炎和慢性胃腸炎。一般情況下,急性胃腸炎經過及時診治可以治好。慢性胃腸炎患者經過長期系統的治療,通常也可以治好:
1、急性胃腸炎:大多是由于進食清洗不凈、發霉變質等攜帶細菌、病毒這類物質的食物,導致細菌、病毒進入胃腸道后刺激胃黏膜,進而出現腹瀉、惡心、嘔吐、發熱等癥狀,嚴重腹瀉甚至還會引發機體出現電解質紊亂。此時患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及時補液,對癥服用抗生素藥物如環丙沙星、阿奇霉素等,必要時服用氫氧化鋁、鋁碳酸鎂、復方谷氨酰胺等保護胃黏膜的藥物進行治療,通常可以治好;
2、慢性胃腸炎:通常是指長期受環境、不良生活習慣、藥物副作用等因素影響,導致機體出現胃腸道菌群紊亂,病原菌或寄生蟲感染可導致胃腸道長期、反復出現慢性的炎癥病變,常伴有腹脹、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痛等不適癥狀。此類患者通常需要改正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同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多潘立酮片、雷尼替丁、替普瑞酮等促消化、抑酸、保護胃黏膜等藥物來進行聯合治療。治療期限相對較長,但若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一般可以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可以治好。
胃腸炎患者的日常飲食建議選擇清淡、易吸收的食物,避免進食過多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時應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