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傷后隔一天才起水泡,是比較常見的情況。人體被燙傷時皮膚組織破壞、細胞分解,會出現大量的炎癥介質,這些炎性介質作用于血管,破壞了血管的完整性,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血管內的血漿外滲到表皮下形成水泡,炎癥反應引起的滲出液大多會在燙傷后1-3天出現。對于燙傷引起的水泡,需要給予正確的處理和用藥。
1、水泡較小:燙傷的水泡如果直徑小于1cm,張力比較小,此時無需將水泡刺破,可在進行局部清潔、消毒后涂抹外用藥物,如燒燙傷膏、紅霉素軟膏等來緩解疼痛。同時注意保持傷口周圍的干燥、衛生,盡量穿寬松衣物,以免由于過度摩擦引起水泡破潰、感染;
2、水泡較大:若水泡直徑大于1cm、張力過大,或水泡的位置在關節等活動頻繁處及易摩擦處,為避免水泡破損發生感染,需要到醫院進行就診。消毒后用無菌針頭等將水泡刺破后抽出水泡內的組織液,再用碘伏消毒,盡量不要清除水泡上的表皮,以作為保護層,再將抗菌藥膏,如磺胺嘧啶銀乳膏、磺胺嘧啶鋅等涂在創面,再用無菌紗布進行包扎固定,避免摩擦,定期查看創面情況,根據恢復情況進行換藥。
除上述局部處理以外,如果患者感覺疼痛難忍,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布洛芬等,以緩解疼痛癥狀。同時,在日常飲食上應忌食刺激性食物,如蔥、姜、蒜、辣椒以及海鮮等發物,以免出現過敏反應,不利于創傷處的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