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主要是因為乳糖酶的缺少或酶活性降低,既有先天性的因素,也與疾病、年齡和飲食習慣等因素相關。
乳糖不耐受是由小腸黏膜乳糖酶量不足或活性低下,導致乳糖吸收障礙而引起的消化系統疾病。由于小腸黏膜乳糖酶缺少,不能消化乳糖,導致腸道內滲透壓改變,水分增多,容易引起腹瀉,糞便多為黃色稀便,帶泡沫及酸臭味。乳糖不耐受嚴重者還可發生脫水、酸中毒、生長遲緩等并發癥。
本病多由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所引起,發生率與種族和遺傳有關,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除此之外,乳糖不耐受還與年齡有一定的關聯,隨年齡增長乳糖酶活性逐漸下降直至消失,容易引起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而急慢性腹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腸道疾病可損傷腸道黏膜,從而會繼發性引起乳糖酶缺乏,使患者乳糖不耐受。
建議患者及時去醫院進行糞便pH、糞便還原糖測定、小腸組織活檢、氫呼氣試驗、乳糖耐量試驗等檢查。在平時患者應無乳糖飲食或低乳糖飲食;對于脫水者可遵醫囑口服補液鹽。患者還可以遵醫囑使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等藥物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乳糖不耐受可能是先天性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疾病、年齡等因素引起的,患者應及時去醫院消化內科、營養科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