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內見多發小囊狀低密度影,通常是指肝臟病變在CT檢查下的影像學結果,以肝囊腫較為多見,還有可能是肝膿腫、肝血管瘤、肝細胞腺瘤等原因導致,明確診斷后可進行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1、肝囊腫: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疾病,在進行CT檢查時可以表現為低密度影,通常邊界清晰或模糊,病灶多<15mm,所以不會引起壓迫癥狀,并不會給機體造成損傷,患者通常無不適感,可以不用進行特殊處理,定時觀察其生長情況即可。如果患者的肝囊腫在逐漸增大,已經擠壓到周圍的血管,或者引起了肝臟周邊組織的壓迫,比如胃、膽囊、結腸等,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此時可通過腹腔鏡手術、超聲引導下肝囊腫介入治療來減輕癥狀。
2、肝膿腫:是細菌、真菌或溶組織阿米巴原蟲等多種微生物引起的肝臟化膿性病變,均為繼發性感染,好發于右半肝。細菌性肝膿腫多繼發于膽道、腹腔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常見的細菌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侵入途徑除敗血癥外,可由腹腔內感染直接蔓延所引起,影像學檢查可見圓形或類圓形低密度病灶。通??稍卺t生指導下使用注射用鹽酸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氯化鈉注射液等藥物,還可通過手術進行穿刺引流。
3、肝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肝內良性腫瘤,里面充填著大量血液,因此在CT檢查下與正常的肝組織相比,會呈現較低的密度影,多呈圓形或類圓形。手術切除是治療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但若血管瘤較小,比如<5cm,而且患者沒有臨床癥狀,通常不需治療,確診后每半年進行超聲檢查即可,動態觀察其變化。若肝血管瘤存在破裂出血、腫瘤迅速增大等,則應進行射頻消融術治療或者手術切除治療。
4、肝細胞腺瘤:是一種有包膜、良性、肝細胞單克隆增殖的肝臟結節性病變,由類似正常的肝細胞組成,無匯管結構或膽管,多單發,可伴出血和癌變,可導致肝臟密度低下和小囊狀低密度影,還可見較豐富門靜脈樣血流及低速動脈樣血流。一般會誘發惡心和疼痛等癥狀,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患者需注意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飲品。
除了上述情況,也可能是肝棘球蚴病、肝臟原發性惡性腫瘤、肝內轉移瘤等情況導致,患者除了進行CT檢查以外,也可以到肝膽外科進行其他影像學檢查,比如肝膽彩超、磁共振平掃加增強等,從而明確具體的疾病,以及腫物的性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