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食道炎艾灸時,可在胃俞、足三里等穴位附近放上艾柱,起到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等功效。
患者需注意艾灸后短時間內不要洗澡,也不要吹空調或者是電風扇。
艾灸穴位1、胃俞穴:在后背正中線的第12胸椎棘突下方凹陷處旁開1.5寸處。
胃俞穴位置圖
2、足三里穴:在膝蓋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足三里穴位置圖
3、中脘穴:在上腹部的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上。
中脘穴圖
4、膻中穴:在胸部,橫平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上。
膻中穴圖
5、神闕穴:位于人體的腹中部,肚臍中央的位置。
神闕穴圖
艾灸操作流程1、艾灸前進行身體檢查,判斷是否能夠進行艾灸。
2、采取坐位或仰臥位,將所需針灸位置暴露。
3、找到需要針灸的具體位置,如胃俞穴,一般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4、對胃俞穴對應的皮膚處進行消毒。
5、將艾柱一端點燃,懸放于胃俞穴正上方5公分處。
6、以穴位為中心進行回旋灸,進行15-30分鐘。
具體作用艾灸屬于中醫的一種外治療法,可以歸納為熱療,如果說食管炎這種辯證屬于虛寒性因素,通過艾灸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功效,進而有效改善食管炎的患者所出現的反酸,呃逆,噯氣等一系列臨床癥狀。
注意事項1、注意飲食,避免寒涼以及辛辣及過于油膩的食物,減少對食道的刺激。
2、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這樣有利于身體健康。
3、艾灸后短時間內不要洗澡,也不要吹空調或者是電風扇,避免寒氣入侵誘發其他的疾病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