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血小板減少皮膚主要表現為淤點、淤斑、紫癜等癥狀。
血小板減少可由于血小板生成障礙、血小板破壞或消耗過多等因素導致。
癥狀血小板減少時皮膚主要表現為出血,常見皮膚淤點、淤斑、紫癜,淤點表現為針尖至豆粒大小紫紅色出血點,淤斑面積較大,紫癜表現為黃豆粒大小的紫色出現點。重者可在數小時內迅速出現廣泛性淤斑,全身皮膚都可見,但以受壓和穿刺部位最為多見,還可伴隨便血、嘔血等癥狀。
血小板減少皮膚淤點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血小板減少皮膚淤斑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血小板減少皮膚紫癜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病因血小板減少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即血小板生成障礙,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小板破壞或消耗過多,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血小板分布異常,如脾功能亢進等。
治療血小板減少的治療隨其病因和嚴重程度而多變,需迅速鑒別病因。對于血小板計數較低,有嚴重出血或出血風險的患者需要緊急輸注血小板、大劑量丙種球蛋白;中度血小板計數減少、有出血風險的患者,可考慮預防性輸注血小板。其他治療藥物還包括糖皮質激素、促血小板生成藥物、免疫抑制劑等。長期出血或出血危及生命,各種藥物治療無效,需大劑量激素維持的患者,可考慮脾切除。
[1]譚國軍.兒科常見疾病臨床診治要點[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58.
[2]鮑勇,張勘,*主編.國家單病種雙向轉診指南手冊[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