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桿菌,即鼠疫耶爾森菌,是引起傳染病鼠疫的主要細菌,屬腸桿菌科,耶爾森菌屬,革蘭染色陰性。外觀為兩端鈍圓,兩極濃染的橢圓形小桿菌,菌體長約1-1.5μm,寬0.5-0.7μm,有莢膜,無鞭毛、無芽孢。
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培養的適宜溫度為28-30℃,酸堿度為pH值6.9-7.2。本菌對外界抵抗力弱,對光、熱、干燥及一般消毒劑均較敏感。日光直射4-5小時可消滅,若加熱至55℃約15分鐘,或加熱至100℃約1分鐘,或使用苯酚、甲酚皂、氯化汞、氯胺等均可將病菌殺死。但鼠疫桿菌在潮濕、低溫,以及有機物內存活時間較久,在痰性膿液中可存活10-20天,在蚤糞中可存活1個月左右,在尸體中甚至可存活數周至數月。
鼠疫是鼠疫桿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主要流行于鼠類、旱獺及其他嚙齒類動物,屬于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感染后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特殊炎癥等癥狀。主要通過帶菌的鼠蚤為媒介,經人的皮膚傳入引起腺鼠疫,經呼吸道傳入發生肺鼠疫,均可發展為敗血癥。鼠疫傳染性強,病死率高,屬國際檢疫傳染病和我國法定的甲類傳染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