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手指頭響多數屬于關節生理性彈響,若患者做出該行為的頻率不高則問題不大,若頻率較高且不做出該行為便會產生不適感,應進行焦慮抑郁量表測試,判斷有無強迫癥傾向,如果存在則需要通過心理干預治療戒除。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可通過轉移注意法、思維阻斷療法、厭惡療法等達到戒除效果,可根據掰手指頭響的頻率和程度決定。
一、轉移注意法:當患者產生想要掰手指頭的想法時,可以有意安排看書、聽音樂、跑步、干家務活、與人交談、看電視劇等活動,通過將注意力集中于此類事情之上而忘記掰手指頭的想法。轉移注意法需要堅持一段時間,即每當自己有掰手指頭的欲望時便強化轉移注意力一次,直至該欲望消失,達到戒掉的作用。
二、思維阻斷療法:如果想要掰手指頭響的欲望較為強烈、頻次較高且輕度不受控,則建議到心理醫生處由醫生輔助思維阻斷治療,即患者想要做出掰手指行為時醫生大聲說出“?!?,患者也跟隨醫生大聲說出“?!?,然后停止掰手指,將思維阻斷。如此重復一段時間后可以將大聲說變為小聲說,再逐漸變為思維暗示,直至戒除掰手指的行為。
三、厭惡療法:1、想象厭惡療法:適用于癥狀較輕的患者,即當其產生掰手指想法時告知患者自行想象厭惡的場景或惡劣后果,如想象掰手指時手指斷離等,使患者將“掰手指頭”和“手指斷離”、“脫臼”等不良后果和畫面人為地聯系起來,進而抵觸掰手指頭;
2、電擊厭惡療法和藥物厭惡療法:適用于癥狀較重的患者,即通過電擊或藥物的方式使患者將“掰手指頭”與電擊后的麻木或服藥后的嘔吐所產生的不適感聯系起來,并不斷強化,使患者對掰手指頭后的厭惡刺激形成厭惡感,進而討厭掰手指頭,達到戒掉的效果。
過于頻繁地做出該行為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強迫癥傾向,屬于心理問題,需要通過上述方式進行戒除,以免發展至更嚴重的強迫癥,或對關節產生一定的損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