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腳艾灸位置可選公孫穴、太沖穴、太溪穴、涌泉穴、照海穴等腧穴,可以調理氣血、疏通經絡。
作用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條、艾柱所產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
功效公孫穴具有健脾益胃、調和沖脈的功效。
太沖穴具有平肝泄熱、疏肝養血的功效。
太溪穴具有回陽益腎(補益腎陽)、調理沖任(調理沖脈和任脈)、清肺止咳、清熱祛濕的功效。
涌泉穴具有開竅蘇厥、滋腎清熱、降逆通絡的功效。
照海穴具有滋腎利水、調理沖任(調理沖脈和任脈的功能,使人體氣血通暢)、開竅寧神的功效。
精準取穴公孫穴位于足內側緣,第1跖骨底的前下緣赤白肉際處。
公孫穴圖片
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骨結合部之前凹陷。
太沖穴圖片
太溪穴位于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太溪穴圖片
涌泉穴位于腳心,在足跟部與足底第2、3趾蹼緣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的凹陷中。
涌泉穴圖片
照海穴位于內踝尖垂直向下推,其下緣的凹陷處。
照海穴圖片
主治公孫穴主治胃痛、嘔吐、心煩、失眠等癥。
太沖穴主治肝膽、脾胃病、婦科病、少腹及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病證。
太溪穴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勃起功能障礙、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涌泉穴主治中暑、昏厥、驚風、頭痛、頭暈、失眠、咯血、咽喉腫痛、大便難、小便不利等。
照海穴主治失眠、癲癇、咽喉痛、目赤、小便淋漓澀痛、月經不調、痛經、下肢關節疼痛等。
注意事項使用穴位治療,需要由醫生進行操作,切勿自行操作,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建議若身體出現不適癥狀,建議及時前往醫院進行就診,謹遵醫囑治療,切忌私下自行診治,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