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僅用于科普用途,為了保護患者隱私,以下內容里的相關信息已進行處理)
摘要:
膝關節骨關節病多由于多種因素引起膝關節軟骨纖維化,從而導致關節出現疼痛的退行性疾病,本文敘述的患者即為膝關節骨關節炎,是由于外傷引起的左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曾接受過穿刺引流,癥狀出現好轉,但仍然無法長期行走,特別是爬樓梯,下蹲等較為困難,臨床上為其進行膝關節置換術,并配合藥物治療。術后患者恢復情況良好。
【基本信息】性別:男,年齡:65歲
【疾病類型】膝關節骨關節炎
【就診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就診時間】2022年5月18日
【治療方案】左膝關節置換術
【治療周期】住院治療14天,一周后門診隨訪
【治療效果】病情已得到控制,各項指標均在好轉
一、初次面診
我于門診值班時接診了一位左膝關節疼痛27年余,加重4年余的老年男性患者和先生。和先生自述27年前騎摩托車摔傷,在當地醫院檢查提示髕骨骨折,并行髕骨骨折復位內固定術。4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膝關節疼痛加重,予當地醫院確診為左膝關節退行性變。行關節鏡手術,術后疼痛癥狀緩解。12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膝腫脹,疼痛,活動受限,于當地醫院穿刺引流,癥狀好轉。8天前第二次穿刺引流?,F患者為求進一步治療,遂來我科就診,我觀察到患者輕微跛行步態,平地步行約200m后疼痛加重需坐立休息,無法爬樓梯、下蹲,經體格檢查后,和先生左膝關節活動范圍僅0°-100°,雙側髕骨研磨試驗陽性。CT示左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左膝關節腔及髕上囊積液。初步確診為左膝關節骨關節炎。
二、治療經過
確診為左膝關節骨關節炎后,完善相關檢查后,建議進行手術治療,排除手術禁忌癥后,擇期進行手術,術前麻醉,全麻下行左膝關節置換術,讓患者取平仰臥位,左側大腿根部安置氣囊止血帶,常規碘酒消毒手術野、酒精脫碘。鋪貼手術膜保護術野。抬高左下肢驅血后止血帶加壓至250mmHg。取左膝前正中縱切口,從髕上緣5cm至脛骨結節內側,切開皮膚約15cm,電刀切開皮下及深筋膜淺層,適當剝離,電凝止血。膝關節屈曲90度,盡量切除前、后交叉韌帶和半月板,形成脛骨端,擺鋸垂直脛骨上段截骨,配合使用骨刀截除退變的脛骨平臺。對股骨髁后方和脛骨平臺后方的骨贅進行徹底清理。通過股骨遠端切模切割槽切除股骨遠端,形成股骨端,修整髕骨邊緣,對髕骨周緣組織進行去神經化處理。高壓脈沖槍沖洗關節腔。調和骨水泥,至骨水泥抽絲階段迅速涂布于各骨面及假體內面,并依次迅速安裝各個相應假體。清除殘余外露骨水泥。反復沖洗關節腔各部位,檢查膝關節活動度和穩定性良好,絲線及可吸收線縫合皮下組織,皮膚釘縫合皮膚。大紗布墊包裹手術切口和腘窩,繃帶適度加壓包扎。松止血帶,將切除的組織送病理。手術順利,麻醉滿意,術后安返我科病房。出院帶利伐沙班片、雷貝拉唑鈉腸溶片、地奧司明片、頭孢克洛膠囊、左氧氟沙星片、利福平膠囊、邁之靈片、加巴噴丁膠囊、醋氯芬酸緩釋片進行藥物治療。
三、治療效果
術后24小時內,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手術切口敷料干潔無滲血,術后1天,生命體征平穩,傷口干潔,手術部位腫脹不明顯。雙下肢主被動活動可,四肢肌力、肌張力、感覺正常對稱。術后3天,手術傷口干潔,手術部位無明顯腫脹。雙下肢主被動活動可,和先生已下地活動,四肢肌力、肌張力、感覺正常對稱。術后6天,和病情穩定,換藥見傷口對合良好,無紅腫滲液。目前患者恢復情況良好,可安排出院。
治療總費用大致在4萬~5萬左右。醫保報銷比例:50%~60%。
四、注意事項
出院后,我叮囑和先生,一定要保持切口敷料干潔,術后每2-3天至當地醫院換藥一次,術后3周視切口愈合情況考慮拆線,遵囑繼續服藥。注意休息,加強營養,補充優質蛋白。1月后復查,定期復查X線了解左膝關節假體情況,血管瘤出院立即血管外科就診,如有不適,隨時就診。避免延誤病情,行走時需要借助助行器輔助下地行走;進行患肢功能鍛煉,患肢伸直,腳尖朝上(可有利于患肢伸直),每日鍛煉膝關節屈曲到最大程度1-2次;1月后門診復診。
五、個人感悟
經過對和先生的治療后,我更進一步的了解膝關節骨關節炎這個疾病,以及該疾病的治療過程,臨床上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主要目的是緩解患者的關節疼痛,改善其膝關節活動受限的情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在患者平時一定要保持正常體重,避免長時間做增加膝關節負重的活動,特別是跑,跳,蹲,爬樓梯,爬山等,平時注意進行肌力訓練,增強關節周圍肌力,增強關節穩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