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寒的用藥包括溫里散寒類、健脾溫陽類、補腎助陽類、暖肝散寒類、通脈散寒類等,若存在內(nèi)寒相關(guān)癥狀應(yīng)及時就醫(yī),遵醫(yī)囑用藥治療。
1、溫里散寒類:如附子理中丸,可溫中健脾,適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小建中顆粒,能溫中補虛、緩急止痛,對中焦虛寒、脘腹疼痛等有較好療效。良附丸,善于溫胃理氣,可緩解寒凝氣滯引起的胃脘疼痛。
2、健脾溫陽類:例如理中丸,可溫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虛寒、嘔吐、腹瀉等情況。四君子丸,有益氣健脾之功,與溫陽藥物配合可增強脾胃陽氣,改善因脾陽不足導(dǎo)致的食少便溏等。六君子丸,在健脾益氣基礎(chǔ)上兼能燥濕化痰,對脾胃虛寒且有痰濕者適用。
3、補腎助陽類: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化氣行水,常用于腎陽不足引起的水腫、畏寒肢冷等。右歸丸,能溫補腎陽、填精止遺,對腎陽虧虛、命門火衰所致的腰膝酸冷、精神不振等有效。桂附地黃丸,可補腎陽,針對腎陽不足、肢體浮腫等癥狀有緩解作用。
4、暖肝散寒類:暖肝煎,可暖肝散寒、行氣止痛,適用于肝寒犯胃、寒疝腹痛等。天臺烏藥散,善于行氣疏肝、散寒止痛,對寒凝氣滯所致的小腸疝氣、少腹疼痛等有治療作用。
5、通脈散寒類:當(dāng)歸四逆湯,能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可改善血虛寒厥證,如手足厥寒、脈細(xì)欲絕等。陽和湯,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功,對于陰疽、貼骨疽等寒凝血滯之證有效。
在服用這些藥物時,要注意飲食宜清淡,避免食用生冷、油膩食物。同時,要注意保暖,適當(dāng)進(jìn)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zhì)。
